药品集采要重视“三个担心”


□ 余明辉

  药品集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,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。对于这些问题,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和关注。

 

 
  近日,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,联名向上海市政协提交《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》,对药品集中采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“三个担心”:担心价格降得如此之低,会不会影响药品的疗效;担心买不到原研药;担心产业发展难以为继。这些担忧,不仅关乎患者的切身利益,更牵动着医疗健康体系的未来走向,必须给予高度重视。

  首先,必须肯定药品集采的积极意义。自2018年以来,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,这一数字是巨大的,直接减轻了国家和患者的经济负担。集采通过以量换价,让更多患者用上了价格更加亲民的药品,特别是那些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,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。同时,集采节省下来的资金80%用于创新药,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,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。

  然而,随着集采的深入推进,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。政协委员们的“三个担心”正是对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。

  第一个担心是价格降得过低会不会影响药品的疗效。这并非无稽之谈,因为药品的价格与其生产成本、质量控制等密切相关。如果价格降得过低,企业可能会为了压缩成本而牺牲药品质量,甚至可能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导致市场上充斥低效甚至无效的药品。比如一些医生认为集采后可能导致“麻药不睡、血压不降、泻药不泻”等,虽然还没有有力的数据支撑,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。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,也败坏了医疗行业的风气。

  第二个担心是买不到原研药。原研药通常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,是许多患者的首选。然而,在集采过程中,一些原研药可能因为价格原因未能中标,导致患者难以获取。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,也可能引发患者对集采政策的不满和误解。原研药的缺失,是集采政策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。

  第三个担心是产业发展难以为继。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科技、高投入、高风险的行业,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投入才能保持竞争力。然而,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可能让一些企业难以承受,特别是那些研发投入大、生产成本高的企业。如果这些企业因为集采而陷入困境,甚至倒闭,那么整个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将受到影响。

  这“三个担心”并不是孤立的,它们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影响,共同构成了对集采政策的挑战。对这些担心的重视,不仅是对患者利益的维护,更是对医疗健康事业长远发展的负责。

  那么,如何应对这些担心呢?首先,需要完善集采政策,确保药品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,既不过高也不过低。这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、加强质量监管等方式实现。其次,对于原研药的缺失问题,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渠道、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,确保患者能够获取到所需的原研药。最后,对于产业发展的问题,需要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,鼓励创新、促进竞争,为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 
2025年2月8日